说起食堂,人们常会抱怨、但又往往离不开它,因为当今社会中,许多人需要它来解决一日三餐的大问题。
按照百度的解释:“食堂是指设于机关、学校、厂矿等企业和事业单位、为供应其内部职工、学生等就餐的非盈利性场所。”“内部”、“就餐”、“非盈利”,这几个词简单明了地解释了它让人既抱怨又无法离开的原因。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慢慢的变快,人们或工作或求学,总有吃不到家里菜的时候,顿顿下馆子也不现实,不方便不说,还不卫生,更遑论花费甚多,所以只向“内部”开放的食堂自然成了首选。
食堂,在老一代人的回忆中很多时候和“大锅饭”、“计划供应”等划上等号,而在年轻人心目中,他们的食堂回忆大多和学校生活有关。
不管是学校食堂、职工食堂、部队食堂,还是社区食堂总之,食堂是许多人围聚的灶,灶上炖的除了饮食还有回忆、人生、故事
在物资匮乏时代,食堂曾是人们的生活依靠。在经济转型时期,食堂一度成为不少单位的负担而被精减。如今,在丰衣足食之后,食堂被赋予将人们从繁琐家务中解放出来的新功能。食堂的兴衰史,见证了我们生活的变迁,也是荆州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曾经,人民公社食堂承载了中国人“同吃一锅饭”的集体主义理想;记忆中,食堂里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候打饭;你一手拿着饭票、菜票,一手拿着铝制饭盒,然后眼巴巴地瞅着食堂大师傅手中的勺子食堂在上一代人的回忆中很多时候和“大锅饭”、“计划供应”等划上等号,而在年轻人心目中,他们的食堂回忆大多和学校生活有关。
涂可元老人今年70岁,现在是沙市区朝阳街办养老服务中心食堂的一名工作人员。从小时候家家户户都吃食堂,到学校食堂、部队食堂、机关食堂、工厂食堂,再到如今的社区食堂,涂姨爹一生可谓吃遍各种食堂。近日,记者与他一起回忆,那些年,我们曾经吃过的食堂。
在涂可元儿时的记忆中,每到饭点,他都跟着下班的父母去吃食堂。那时,饭票、菜票都实行定量供应。小孩最低是每月9斤饭票,然后随年纪增长逐年递增到11斤、13斤、15斤、17斤、19斤,成人是27斤。要保证餐餐不断顿,饭票、菜票都得精打细算省着点用,荤菜虽说只要1角钱,可一个月难得奢侈一回,一般都只能吃3分或5分钱的素菜。
1958年“”运动后,各地人民公社号召群众吃大锅饭,兴建公共食堂。那一段时间真是“最美”的时光,食堂吃饭不要钱,岔着吃,一度公共食堂还设立“流水席”,全天候让社员群众和过往行人免费随时吃饭。
但好景不长,大概也就持续了两三个月时间,随着三年困难时期的到来,免费就餐、放开肚皮随意吃难以维持,等到仓库储米耗尽后,只能“勒紧裤带喝稀粥”。为了填饱肚子,社员群众动开了脑子,公共食堂无奈搞起了“双蒸法”、“瓜菜代”、“二稀一干”等方法,仍不能让社员吃饱饭。“双蒸法”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把蒸好的米饭加足了水,重新再蒸,一斤米可以蒸出七八斤饭。涂可元说,“双蒸法”蒸出的米饭没增加营养,吃的时候虽然饱肚子,但过不了一会就又饿得慌。不久后,公共食堂相继解散。1961年,涂可元入伍当了兵,那时部队一般自种有粮食、蔬菜,还养猪,部队食堂条件相比地方要好得多。
1967年,涂可元复员回沙市后,下过乡,后来又到工厂当工人,吃饭依旧主要是吃食堂。工厂里按工种劳动强度不同定量供应饭票,像搬运工、锅炉工按最高标准,每月45斤,一般工种不超过35斤。他经常感觉吃不饱,那时食堂每餐一般只有一个素菜,很少2个菜,而且菜里没什么油水。有时下班回家实在太饿了,他就用复员费去农村黑市上买了100多斤稻谷,回来打成米,时不时在食堂吃完了,回家又重新煮点饭充饥。
那时候,涂可元从没觉得食堂的饭菜不好吃。每次他用饭菜票在食堂窗口排着长队买菜、打饭,坐上食堂长桌前的板凳上时,胃口都好极了,每次都会吃得干干净净,一粒米都不剩。那时,食堂的大师傅可都是大家争相巴结的对象。其目的不外是想大师傅打饭菜时,勺子能往饭盒里多打点。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街上渐渐有了早点摊、馆子,物资开始丰富起来,食堂里的饭终于能吃饱了,菜的花样也多了起来。 “宽敞漂亮的餐厅,职工们就餐用上了饭卡,而且饭菜样式丰富多了,色香味俱全,任你随意挑选,真是今非昔比.”前不久,涂可元专门到厂里食堂参观后,感慨不已。“现在条件这么好,可还是有不少人嫌食堂的饭菜难吃。”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丰富的食物选择,让人们已不满足于食堂定时开饭的果腹功能,食堂在我们正常的生活中的作用也由从前的一日不可无,慢慢变得可有可无,多数单位的食堂由热闹而变得冷清。就餐者的不断减少,经营成本难以降低,还要派专人经营、专人管理,冷清而亏损的食堂由单位必不可少的部门变成了难以承受的负担,不少单位食堂惨遭停办。
最近几年,我市很多单位又恢复了食堂。按涂可元的说法,毕竟,要把一日三餐安排得有变化合口味,对于服务这些上班族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少人都选择在食堂用餐,特别是早餐和中餐。食堂将上班族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大家腾出了更多的学习、工作和休息时间。
社区食堂是近年来兴起的专门服务居家老人的新型食堂。居家养老,子女不在身边,很多老人都面临着就餐难的问题。2012年4月,沙市区朝阳街办率先在全市推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办起了社区“爱心食堂”,为辖区老人提供午餐。目前,社区“爱心食堂”在全市各社区遍地开花。每天中午,来自社区的老人们坐在一起,一边用餐,一边愉快地聊天。饭后,老人们还可以在食堂打牌娱乐,“有吃有喝,还可以玩。”
为何会开办社区“爱心食堂”?沙市区朝阳街办养老服务中心食堂及家政负责人王道翠和记者说,在长期走访中,他们普遍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慢慢的变多的老人独守空巢,吃饭变得异常麻烦,有的行动不便,买菜烧饭成难题,有的形单影只,习惯随便吃点,营养跟不上根据调查摸底,当时朝阳街办辖区内共有60岁以上老人3400人,空巢老人393人、独居老人354人、病残老人28人,其中有服务需求的的老年人1098人。
朝阳路社区书记贺光翠回忆,在此前召开的几次民情议事会上,都有社区居民提到过这部分老人的吃饭问题。“有些老人,一个人住,如果到外面去吃,一是不划算,二是不放心,三是口味不习惯。如果自己在家里做,一个人的伙食确实也麻烦。”于是从2011年10月开始筹建全市首家社区老年“爱心食堂”。
“现在5元能去哪里吃饭啊,这里有菜有汤,还有空调,又卫生,线日中午,记者来到沙市区朝阳街办养老服务中心食堂看到,工作人员正忙着给老人们端饭盛菜,老人们则高兴地从他们手中接过饭菜,整个食堂都飘满了菜香。
食堂窗口边的墙上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当天的菜谱:香干子烧肉、粉条炒肉、炒笋瓜、冬瓜片、西红柿蛋汤等五个菜。工作人员和记者说,每天都是三菜一汤或四菜一汤。
78岁的周姨爹腿脚不方便,儿女也都不在身边,他是一位空巢老人,“以前请人在家里帮我烧火做饭,现在不用了,很方便。”周姨爹很感谢街办成立了养老服务中心食堂。
王道翠介绍,这是一个公益食堂,主要为周边近10个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午餐,同一时间最多可供上百名老人就餐。目前,每天(不包括周六周日)中午前来就餐的老人约70人左右,还有10多位老人需要送餐上门,这些老人大部分都是社区内的居民。
记者注意到,前来就餐的老人都会出示卡片。为了让老人更好地享受社区就餐服务,朝阳养老服务中心专门制作了两种卡片,卡片上印有各个社区及服务中心电线元钱一餐,共发放了一千多张;绿色卡的适用对象是90岁以上老人,就餐完全免费,朝阳街办辖区现共有98位90岁以上的老人。据了解,朝阳养老服务中心食堂对于老年人就餐形成分散配送、集中就餐的模式,为90岁以上高龄、空巢、病残老人提供免费就餐、上门送餐服务,对其他60岁以上老人按成本价收取费用,实行套餐制、点餐制,并根据老年人餐饮特点,制定合理健康的菜谱及膳食方案。
食堂不仅可吃饭还可以娱乐休闲午饭后,工作人员收拾了桌子,几位老人开始玩起了纸牌。王道翠和记者说,这里不仅是食堂,也是老人们娱乐休闲的地方,里边还设有休息室,老人们累了可进休息室小憩。晚饭时,如果老人们提出要求,食堂也能够给大家提供晚餐。“
下一步,我们还准备把社区书屋搬过来,再增加点其他娱乐项目,让老人吃饭后可以就近娱乐。”王道翠称,说到底,她们希望这个食堂不只为老人解决吃饭问题,更希望这里成为他们新的聚集点,大家互相认识和交流,而不是一个人孤独地待在家里。
只有一个人吃饭不有几率会成为食堂,集体在一起吃饭才可以称为食堂。集体食堂就餐人数多,就餐时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集中。虽然人们对食堂的印象都差不多,所谓“食堂菜”大都是那个味。但不同地方的食堂,饭菜质量、样式还是有差别的,有的差别还很大。学校食堂的壮观就餐景象就不是一般的单位食堂能比的,但学校食堂饭菜的味道和单位食堂招待餐相比,无疑要差一大截。企业食堂根据公司效益不同、福利不同,能够说是差别巨大,有的企业食堂饭菜堪比酒店,有的企业能办起食堂来就不错了,饭菜质量只要不挑剔就好。至于医院食堂,那主要是给病人吃的,味道相对清淡;而工地食堂,由于环境和条件限制,相对就简单多了。
上初中的时候,十二点下课铃一响,同学们像山洪暴发一样迅速向食堂广场集结。但见食堂的厨师们舞动黑色的大铲子在铁锅里翻炒那些五颜六色的菜。盛到碗里才发现原来是炖菜,水多油少。
大学时,食堂就如同一个美食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在这里都能寻找自我家乡的主打菜,只是味道都不怎么正宗。
学校食堂也是出“神菜”的地方,据说茄子炒豆角便首创于学校食堂,此外,还有什么梨子炒西瓜、糖醋油条等等,吃了保证让你毕生难忘。不过,话说回来,学校食堂饭菜不可太次,毕竟,全校师生的伙食关系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因此,无论哪所学校,降低伙食成本、稳定饭菜价格,确保师生吃饱吃好都是后勤的一项重要工作。
企业食堂办得好不好,跟企业效益好坏、重视程度紧密关联。有的企业效益好,把食堂当做员工的福利,免费提供工作餐,尽可能让员工吃好,安心工作。有的企业效益不佳,领导也不重视,甚至外包给私人经营,这类企业食堂的饭菜一般比较难吃,价格也不便宜。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进步,员工对于食堂就餐也逐渐有了新的要求。2013年国家针对于“就餐人员对食堂种类的调查报告”指出,有近一半以上的人都认为食堂菜样的种类太少,花样太少,总感觉自己吃来吃去总是那么几样。
这几年来,很多企业的食堂都能看到品种不一的食物,有糖水、面点、粉、煲仔饭、蒸饭、炒菜等各类食物,就像一个小型美食商场。之前食堂的菜式太过单一,员工之间经常就有一个说法,面对着单一菜品的食堂,员工下班的心情就从兴奋变成了纠结与郁闷;现在,看着品种多又美味的食物,员工觉得是即纠结又期待。
与普通家庭相比,现代企业的食堂也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果腹之地,而成了员工思想交流的平台和展示企业文化水平的窗口。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企业食堂膳食的好坏,可能会影响到员工投入工作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可能会对企业的生产效益产生更多影响。
对普通百姓而言,机关食堂多少是有些神秘的。“大锅饭”时代,人们最向往的是吃机关食堂的“小灶”只有在机关食堂,才能吃到“”饭菜,在如今食品安全问题较突出的年代,“”似乎意味着保证健康环保。
此外,机关食堂可凭借政府财政补贴、少交税等优势,在外部各项物资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筑起一道“堤坝”,同时还能保证职工的食品安全。
机关食堂沿袭自“大锅饭”时代的粗糙质量与服务意识,在改革开放前就多为机关职工所不满。改革开放后,机关后勤服务才逐步被推向市场。近年来,部分机关食堂对外开放,以不同形式面向社会营业,增加创收。然而,大部分机关食堂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正对社会开放的少之又少,神秘感难去。
食堂,明明是解决了饮食的大问题,既便宜又实惠,卫生条件总好过街边的小餐馆,可大多数人总会抱怨食堂的饭菜难吃。吃过了大食堂,你要是有幸吃一回食堂里的小厨房,你也许就不会抱怨了,因为小厨房一般是用来做客餐招待宾客的,不好吃还行?如今,中央厉行“节俭养德全民节约”,开展“光盘”行动,我市很多单位的食堂,文明就餐、拒绝浪费已成为一种风气,但个别食堂无意中浪费饭菜的现象仍有存在。
许多人抱怨食堂的饭菜不好吃,究其原因,有人说食堂被人承包了,为了赚钱,承包者往往会弄些质次价高的饭菜。但事实上,没有被承包的单位食堂一样遭就餐者抱怨。
还有人说,食堂的饭菜主要是为了照顾大多数人口味,既不会太咸、太淡,也不会太辣。大家都觉得不好吃,但又可接受,这样的食堂应该还算不错。公允说来,食堂不似盈利性的餐馆,通常是双方相互体谅的结果,所以偶有不满意、不顺眼也是常事。食堂还有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形,就是最美味最称道的永远是“别人的食堂”。
这其实很好解释,同一个厨师、来回几道菜天天吃,哪怕五星酒店也会吃到腻味。在这点上,食堂又比不上家常菜的待遇了,一样是无可选择、一样是天天吃,后者却常被称赞百吃不厌,好似每一位家中掌厨的母亲或父亲,都是百变大厨一般。其实无外乎后者有亲情加持,而前者只是将就其中罢了。
一些单位的食堂都有两个厨房,大厨房做专供员工的大盆饭菜,小厨房做访客来宾的招待用餐,两个厨房有两套不同的厨师班子。
上学的时候,学生们总会眼馋老师都能吃小厨房。给老师做的菜和给成百上千学生做的当然不可同日而语,起码油水多些,荤菜也多些。学生有幸吃上一回,便会终身难忘。
有媒体报道,外地某些机关单位的食堂环境设施、用的餐具甚至比一些酒店的还好,每逢有招待餐和宴会餐,机关食堂还得向星级大酒店借高级厨师。在物资匮乏时代,食堂一度是人们的生活依靠。而食堂小厨房,则能够说是一种很高的政治待遇,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吃小灶”。一段时间一来,人们似乎总会把食堂小厨房与大吃大喝、公款消费联系在一起。如今,在中央“八项规定”的背景下,此现状已大有好转。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连日来,记者先后走访了多家学校、机关和工厂等地公共食堂,发现不少食堂坚持教育宣传先行,时刻提醒着就餐者,浪费现象明显减少。就餐者大多数能做到“光盘”,但无意中的浪费饭菜现象仍有存在。
在长江大学食堂,记者看出约四分之一的学生没做到“光盘”,盘中所剩的多是米饭,且以女生居多。“为何不把饭菜吃完?”对此,有些同学称“吃不下”,有些同学是因为挑食,还有部分女生是为了减肥,另有学生抱怨食堂里的饭菜不合胃口,吃不了只好剩下。
在沙市一家机关食堂,记者看到这个地方都是吃自助餐,就餐者都很注意,吃多少打多少,桌上剩的很少。吃完了,大家都自觉将餐盘送到回收洗涤处,整体就餐显得文明有序。
在荆州开发区一家公司食堂,这里就餐都是免费的,大约可容纳上千人,12点刚过,前来就餐的员工蜂拥而至,食堂顿时嘈杂拥挤起来。餐后,还是有不少剩食被倒进了泔水桶。在物质日渐丰富的今天,我们理应也更应响应中央“节俭养德全民节约”的号召,大力开展“光盘”行动,因为这也是在创造社会价值。它要求我们从自身做起,改变铺张浪费的消费观念,形成勤俭节约的价值理念,这不仅是一种倡导和表达,更是一种宣示和态度!(文、摄/本刊记者传发)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明确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